我承认自己是个“坏妈妈”
点击↑ “曾奇峰心理工作室”,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
前段时间,儿子暑期活动安排得很满,把我这个中年老母折腾得够呛。每天上午陪他去球馆练习羽毛球,中午顶着大太阳送他回家。一到家,安排他自己冲个澡,吃个中午饭,下午两点又得送他去上英语课,课上完了,又火急火燎地去接他。
这个暑假以及过去的很多个暑假,许多妈妈都和我一样忙碌,甚至比我更忙碌。妈妈们仿佛活成了一束光、一团火,活成了这座火炉之城的“勇士”。我们自恋地以为自己的辛苦奔波、挥汗如雨完全是一个“好妈妈”的标配,然而孩子突然间的一句“评判”就可以把你打入“冷宫”。
一天,我在手机上听一个心理学的课程,儿子突然凑到身边跟我说话——
儿子:“妈妈,你听的什么课?”
我:“妈妈听的是关于如何读懂孩子心灵的课!”
儿子:“那这里面讲课的都是你的老师吗?”
我:“嗯,是的!”
儿子:“那你的老师能帮你成为一个好咨询师吗?”
我:“当然可以!”
……
又过了一会,我和儿子又开始另外一段对话——
儿子:“妈妈,你听到没?你的老师刚才说了妈妈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、乱发脾气!”
我:“那如果妈妈对你乱发脾气,结果会怎样?”
儿子:“那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,也不能成为一个好咨询师!”
果然,儿大不由娘,三两句话交锋下来就能把你整得哑口无言、溃不成军。
1.
每个妈妈都有“坏”的一面
最近热播的家庭剧《小欢喜》之所以能戳中无数中年老母的心,正是因为它揭露了一种“真实”——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,也没有一百分的父母。这部剧只是把中国式家庭“共性”的部分呈现在屏幕之上。
剧中,方一凡的家庭,父母恩爱,但是母亲童文洁性格暴躁,动不动河东狮吼、大发雷霆,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上有明显缺点的母亲。
季杨杨虽出生在帝都,但是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,十年时间里,他辗转于奶奶、外婆、舅舅家生活,心中缺爱,居无定所,他的妈妈刘静虽然慈爱温婉,但是一位“缺位”的母亲。
最后,重点说一说乔英子,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,她的母亲宋倩是一位全心全意付出型的妈妈,为了培育她可谓是殚精竭虑。
三个不同的家庭塑造出三个不同的孩子,方一凡算是阳光开朗,季杨杨和乔英子却没有那么幸运。季杨杨一直缺少父母的陪伴与照顾,在性格上很叛逆,对于父母的付出他毫不领情。而学习勤奋、成绩优异的乔英子承受不了母亲的高度控制,最后和母亲之间爆发了剧烈的冲突,甚至到了不堪重负,抑郁自杀的地步。
这样的三组家庭,背后都有一个被孩子喊做“妈妈”的人,她们是现实生活中“妈妈”这个庞大群体的缩影。不论是性格暴躁的母亲、还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“缺位”的母亲、抑或是“全心全意付出型”的母亲,她们都只是凡人,不是神。
妈妈们既然是人,就不可避免自带人的属性,而这属性中天然就有“善”与“恶”、“好”与“坏”的部分,正是这两部分才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完整。
说到底,妈妈只不过是凡人堆里有血有肉、有欲有求的生命。一个生命必然有渴望、有能量,“好”与“坏”只是渴望的表达,能量的释放。
2.
接纳“坏”的部分,才能遇见“好”的自己
这个暑假,我的工作排得很满、学习任务也很重,同时又要兼顾家庭,照顾孩子,时常会感到力不从心。当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时,我身体里的“魔鬼”就会跳出来使使“坏”,给儿子扣顶“调皮捣蛋”的帽子。
直到有一天,我睡完午觉起来写稿,儿子屁颠屁颠地凑过来,搬个板凳挨我旁边说要跟我一起写作文。我没理会他,自顾自地埋头码字,突然间脑袋卡壳了。这时儿子还在旁边连珠炮似的发问:福尔摩斯是谁?——“哈利波特为什么那么厉害?”我头也不回地甩给他一句“你话怎么那么多,能不能把嘴巴闭上!”。
我狠话放完,房间里顿时鸦雀无声,等我回过神来,觉察到自己“攻击性”的语言已经伤到了儿子,回过头去看他时,才发现儿子已经趴在了地上,一声不吭。
那个瞬间,我承认自己是个“坏妈妈”,我允许自己的“坏”,接纳自己的“坏”,当我能接纳“坏”的部分时,那个“好”的自己已经被照亮、被点燃,正站在“坏”的对立面摇旗呐喊。
我走近儿子身边,试探性地挠挠他的后背,想跟他道歉,他不搭理我。无赖,我穿着裙子躺在了他旁边,看着他把一张A4纸裁成了大小不等、形状不一的游戏卡片。他是那样的专注,眼睛里透出的光芒似乎可以把这世间一切的黑暗照亮,我只是静静静的欣赏,一语不发。
那一刻,我挣脱束缚、穿过黑暗遇到了那个“好”的自己。
3.
要具备“好坏整合”的能力
回到文章开头的部分,孩子为什么会给我下个“你对孩子乱发脾气就不会成为一个好妈妈,也不会成为一个好咨询师”的结论?因为他看到了妈妈的“坏”,恐惧我的“情绪泛滥”、害怕我的“为所欲为”,提前打了“预防针”以观后效。
或许儿子是对的,我要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之前必须要成为一个好妈妈,而好妈妈一定要具备一种“好坏整合”的能力,因为这种能力决定了妈妈与孩子之间情感连接的深度、亲子关系的品质。
曾奇峰老师说一个“60分妈妈”就是“足够好的妈妈”。60分妈妈能够接纳60分与100分之间的距离,并且稳稳地站在60分的位置,在孩子需要她时能给予孩子充分的爱;在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,也能接纳自己对孩子的“恨”。
这种能在关系中容纳自己的“好”与“坏”,并且找到一种平衡,不离孩子太“近”,也不离孩子太“远”,既不过分委屈自己,也不过分委屈孩子的能力就是“好坏整合”的能力。
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中,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由本我、自我、超我三个部分组成。而“本我”和“超我”会经常性的发生斗争,“自我”发挥的作用就是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。
作为妈妈,我们要允许“本我”有追求快乐的权利,同时接受“超我”的审判,更要修炼一个强大的“自我”来劝架。当我们能允许自己“善恶同体”、“好坏共存”,才能允许孩子“善恶同体”、“好坏共存”,我们真心实意付出的“好”才能被孩子看见、接受、并视若珍宝。
妈妈们,请允许自己走在成长的路上。记住,唯有安顿好自己的“坏”,才能将自己“好”发扬光大。
作者:木棉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少儿咨询师,自媒体写作者,一枚终身学习的妈妈。
从摇篮到餐桌、从乳房到厨房
0-5岁宝宝喂养
全面解决方案
《布教授有办法》第二辑9月9日首发
倒计时1天
首发期内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一束光书房购买即有精彩读书会福利,敬请期待
预约咨询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